设为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添加收藏预约挂号
首 页医院简介科室导航专家介绍设备介绍医院文化医疗管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中医中药专题学习党建工作院志编纂
关于医院 医院简介组织机构资质荣誉医院领导医院新闻通知公告   就诊指南院务公开更多>>
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口腔种植医疗服...
抓牢警示教育 敲响长鸣警钟—...
述职评议亮成绩 笃行实干谋新...
【医讯】关注“世界银屑病日”...
【聚焦二十大 】深入学习大会...
躬耕技术 守护生命——酒泉市...
【科室动态】拓展门诊培训模式...
【疫情防控】防控不松懈 推演...
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日常专题片、短...
关于2022年度自主考核招聘...
您当前的位置: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中医中药中医中药

走近中医之脏象学说—脾

2013-11-06作者:中医科 陈军龙阅读次数:21508返回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为了更好地理解脾气运化的具体作用和过程,将分为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的生理过程来阐述。

   (1)运化食物: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由胃传入小肠的食糜,经脾气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后,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也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脾气散精,将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在肺的肃降作用下,下行濡润五脏六腑。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输送到脏腑的水精,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由于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枢转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对养生防病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充实,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所谓 “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否则,脾气不健,气血亏虚,人体易病。所以元·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2.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明·薛己《薛氏医案》明确提出:“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也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到脾脏的一部分,一身之气充足,脾气必然充盛;而脾气健运,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生无源,气衰而固摄功能减退,血液失去统摄而导致出血。

病理上,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的机理亦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脾气有升举的特性,并与肌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习惯上把下部和肌肉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称为脾不统血,寓涵血随气陷而下逸出血的病机在内。脾不统血由气虚所致,属虚性出血,一般出血色淡质稀,如为便血,可呈黑色柏油样,并有气虚见症。                        

   (二)生理特性

    1. 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用。

   (1)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若脾气虚衰或被湿浊所困,升动转输功能失常,则致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输布运行失常,气血的化生和输布障碍,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因得不到精气血津液的滋润、濡养和激发、推动作用而致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因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代谢失常的病变。

脾气的升清作用,实际上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脾胃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气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气下流而见便溏、泄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2)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升降协调平衡,是维持脏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由于脾气是主升的,因而脾气上升是防止内脏位置下垂的重要保证。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阴挺)、脱肛(直肠脱垂)等。临床治疗内脏下垂病证,常采用健脾升陷的补中益气汤治之。“中气”是脾胃二气的合称,是升降协调的冲和之气,其气下陷主要责之脾气不升,故中气下陷也称为脾气下陷。

    2.喜燥恶湿

    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是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开的。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然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上输于肺,即所谓“脾气散精,上输于肺”,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如清·吴达《医学求是》所说:“脾燥则升。”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湿困脾”。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而恶湿”。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健脾与利湿同治,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据以上两个生理特性,可以推测脾气下陷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脾气虚衰,无力升举,又称为中气下陷,当健脾益气治之;二是脾气被湿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治当除湿与健脾兼用。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体合肉,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全身的肌肉,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正如张志聪注释《素问·五藏生成》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素问·痿论》称为“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称“脾主四肢”。脾气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转输无力,则四肢的营养缺乏,可见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气的运化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关。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纳和咀嚼食物。食物经咀嚼后,便于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舌又主司味觉,所以,食欲和口味都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见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乏味、口腻、口甜等。

    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如《素问·五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灵枢·五阅五使》说:“口唇者,脾之官也。”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衰少,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志相关。思即思虑,属人体的情志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一种形式,与思维、思考等概念有别。思虽为脾志,但与心神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限度内的思虑,是人人皆有的情志活动,对机体并无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且主要影响气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从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说,思虑太过,最易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4.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故说“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在正常情况下,脾精、脾气充足,涎液化生适量,上行于口而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气不摄,则导致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可见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气失却推动激发之能,则见涎液分泌量少,口干舌燥。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长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蕴酿生化,万物华实,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类于“土爰稼穑”之理,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而相通应。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使脾运不展。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由此而起。又因时逢炎夏,湿与热兼,湿热交相为病,多见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湿热交结不解的症状。治疗应因时制宜,除湿而热自退,所谓“湿去热孤”之法。

    此外,又有“脾主四时”之说。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提出脾主四季之末的各十八日,表明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脾不独主一时。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充养;心肺肝肾的生理功能,皆赖脾气及其化生的精微物质的支撑。脾气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四脏得养,功能正常发挥,人体康健,不易得病,有病也易于康复。这即是脾主四时的意义所在。

                                (中医科  陈军龙)

 

医院领导科室导航专家介绍医院新闻医院文化医疗管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中医中药党建工作专题学习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转载或应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推荐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察看本网站     版权所有(C)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酒泉市西大街22号Copyright 2016 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ky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院务部创意制作和技术支持    备案号:陇ICP备16002258号您是第 位访客公安机关备案号:6209020200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