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受到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各个历史时期学术文化的创立,也影响到了中医学的发展。因而在中医学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缤纷灿烂的各种学说和学派。于明末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温病学派便是众多中医学派中的一朵奇葩。
一、温病学派产生前对温病的研究
“温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疠温病”。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有“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中也提到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由于时代所限,这些论述都是模糊的。其后,晋代的王叔和、葛洪,隋代的巢元方,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庞安时、朱肱、郭雍等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温病”进行了阐发。如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收录了许多防治温病、瘟疫、温毒的简便药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不少治疗和预防温病的有效方剂和名医论述温病的内容,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指出天行温病与异气有关,既可随时而发,又可伏而后发,季节不同则证型不同、治法有别。以上这些论述虽然各有发挥,然而由于时代所限都未能脱离伤寒的圈子形成独立的学术体系,但这些论述为温病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温病学派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温病学派成熟于明清两代的我国南方地区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明清两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流行性疾病成为了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据有关文献统计,明代276年中大疫流行64次,清代266年中大疫流行74次,如明永乐六年,江西建昌,浙江杭州,福建建宁、绍武等地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由于传统的伤寒法治这些瘟疫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当时的医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来治疗这些瘟疫,这便为温病学说的产生创造的积极的条件。
另外,温病学派产生于我国南方地区也和我国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湖河渚泊,地处卑湿,水资源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较之北方多温,这也造成了江南多温病的自然条件。这也使江南医家有了更多的治疗温病的实践机会,这也是温病学派产生于我国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前代医家的不断探索也为温病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温病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温病学派的几位代表医家及他们的主要学术思想
在温病学派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许多医家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有性和叶天士两位著名医家。
吴有性(1561?—1661),字又可,号淡斋,明·吴县洞庭东山人。他居住在太湖中洞庭山,从小热爱医学,不应科举,不入仕途,一生致力于温病学的研究。
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当时政治腐败,清兵入侵,瘟疫大流行,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据《吴江县志》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吴有性目睹当时的惨状,深有感慨地说:“守古法不合今病……医者徬徨无错,病者日进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他痛心忧虑,感到一个医生的责任重大,为了治病救人,他全力投入到传染病的治疗中,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进行细致观察和比较。他在六十岁时将自己平生治疗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编著了一部论述传染病学的重要著作《瘟疫论》,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充实了中医理论中关于传染病的内容,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瘟疫论》成书于1642年,分上下二卷,全书似随笔札录,分列八十五个论题,书中全面阐发了瘟疫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方法。创造性提出了戾气的概念,揭示了疫病的传染方式、入侵部位和传变特点。创立了疏利膜原、分消表里的治则,同时还剖析了瘟疫与伤寒的异同,它是我国历史上继《伤寒论》之后的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有性在学术上的成就,主要是对传染病的病因、传染途径、流行特点以及治疗原则,做了崭新的论述,为了温病学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见解都是经过精密观察,独立思考而来的,因不盲从古人,所以才能勇创新说,揭开祖国医学传染病学的新一页。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天士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后,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叶天士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天士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其中《温热论治》是叶天士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天士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除了这两位著名医家外,在温病学派的发展历史上还有诸如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他们都为温病学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温病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及贡献
温病学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了中医学的理论。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2.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这些都为传染病学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使中医传染病学得到了初步的建立。
3.对传统辨证论治的补充。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辩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温病学派医家注重实践,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医的发展。
综上所述,温病学派作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它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同时也开创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先河,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